提到老工业基地,总会给人留下重工业集中、高能耗产业密集等“标签”式印象。近日,记者在老工业基地湖南湘潭市调研时发现,通过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拓展绿色建造等措施,这座亚洲开发银行重点扶持的低碳试点城市,呈现出发展新图景。
变绿了湖南省湘潭市一处带有“空中花园”的高层住宅一角
变新了
用绿色能源优化建筑用能
寒潮过后,气温骤降。走进湘潭市最大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场所“市民之家”,里面温暖如春。谁能想到,这个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建筑,用的浅层地热能供暖。
“我们利用临近湖湘公园的湖水作为冷热源,通过水源热泵系统热转化,满足整栋建筑的供冷和采暖需求。”“市民之家”项目负责人凌天科技董事长林宣军介绍,夏季,水源热泵系空调机组将热能从建筑物内抽出来,排放到水体中,达到制冷目的;冬季,水源热泵系空调机组又从水源中“提”出热能,输送到建筑物内,相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每年节约标准煤1500吨,减少CO2 排放3930吨 。
为湘潭市“市民之家”提供空调的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模范生”,湘潭市充分利用丰富浅层地热资源优势,按照“一个连片地区、一个特色园区、一个特色村镇、一至两个重大单体项目”的思路,持续在各发展环节寻找“节能减排”突破口,探索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之路。
以用活绿色能源为引领,“绿色减碳风”刮进湘潭的工厂、学校、医院、酒店等地。大唐发电厂的废弃余热“变废为宝”,被应用到湘潭高新片区天元美居乐居民小区、家家美建材家居广场;在热水需求量较大的高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集中推广太阳能热水;湘潭市岳塘区行政中心大楼屋顶,安装4000余平方米的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40多万千瓦时。去年,该区成为首批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示范单位。
变优了
——绿色建造技术“遍地开花”
建筑行业素有“碳排放大户”之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超过全国总量的50%。如何科学减碳,考验地方政府智慧。
“绿色建材的广泛推广,让不少企业尝到了‘双赢’的甜头。”湘潭市住建局副局长唐向前告诉记者,近年湘潭市锚定“双碳”目标,持续提升绿色建造水平,通过出台一批引领性政策文件,推广一批绿色建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一批绿色建筑重点工程,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初步构建了绿色建造产业体系。
12月5日,在湘潭市高新区“建工·司南”(一期)项目的施工现场,一件件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预制构件整齐摆放。这些建筑构件在湖南恒运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基地的流水线上成型、养护之后,才被运输到项目工地安装——安装现场没有明显扬尘,不但整洁安全,而且质量好。
“我们是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各个配件在基地的工厂制作生产,再运到项目工地现场装配。”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志勇介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实现了“房子在工厂里制造”。
得益于高位推动和规划统领,自动化程度高、环境污染少的装配式技术,在湘潭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应用。
“装配式建筑项目就像‘搭积木’,工厂生产、现场装配,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孙志勇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以记者采访的湘潭市为例,该市率先在湖南省出台《湘潭市绿色绿建筑“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市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比不少于50%,市县不少于35%,城镇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截至发稿时止,湘潭市累计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808.3万平方米。
同时,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新型墙体材料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绿色建材“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技术革新资金激励、推广以海泡石为基料的水性节能环保一体涂料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建筑垃圾。数据显示,今年湘潭市有10个项目申报绿色施工,其中6个项目建筑垃圾总量低于200吨/万平方米。
绿色动能,正为湘潭这座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湘潭市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继续打好“装配式建筑+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提质”组合拳,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抢先机、下苦功、勇探索,为建设“双碳新城”贡献新力量。
来 源丨人民日报
编 辑丨胡向宇
审 校丨杨雅珺
审 核丨刘 留